欢迎来到 [蚂蚁街] , 进入 2026宁波国际文具展
首页 > 头条 > 行业 > 文章详情
文具“玩具化”,打住!
531

新学期伊始,“哪吒”主题盲盒笔、可乐造型橡皮、会发光的尺子……这些“玩具化”文具,凭借新奇造型与趣味设计,迅速成为孩子们的“新宠”。然而,这类跳出学习用品本质、主打娱乐属性的文具,在收获孩子们喜爱的同时,也引发了家长、教师对“分散学习注意力”的担忧,其背后暗藏的消费引导、安全隐患等问题,同样值得关注。

文具“玩具化”,开学新“顶流”

9月22日中午,返校铃声尚未响起,芙蓉区一小学校门前的文具店聚集了不少学生。他们在货架前细细挑选,叽叽喳喳的讨论声里满是期待——“大家都在集这款盲盒笔,我还差最后一支就能凑齐整套啦!”“这个汉堡橡皮太逼真了。”“你猜猜,什么东西让尺子发光?”……孩子们迫切的选择与热切的交流,推动着“玩具化”文具在校园里大行其道。

连日来,记者走访长沙文具店发现,传统的笔、练习本、橡皮已被摆放在不起眼的角落,而造型各异的“玩具化”文具占据了最显眼位置:拆开才知款式的迪士尼系列盲盒笔、仿真度极高的食物造型橡皮、内置流沙的笔杆……各类兼具“文具功能”与“玩具属性”的产品,成了主打产品。

“盲盒笔卖得最好,小朋友喜欢收集不同角色,一买就是几支。”岳麓区某小学附近文具店老板介绍,开学后,盲盒类文具、“高颜值”装饰型文具销量占比超六成。记者注意到,不少文具以“趣味”“新奇”为卖点,“玩具功能”甚至超过实用属性,走进文具店仿佛逛的是“玩具城”。

家长忧“分心”,教师愁“管理”

与孩子们的喜悦心情不同,家长与老师们则对“玩具化”文具流行充满忧虑。“买了盲盒笔,孩子不愿动手写作业,光盯着笔上的装饰摆弄,拖沓得厉害。”家长王女士的吐槽颇具代表性。她发现,自从用上“造型文具”,孩子专注力明显下降,作业错误率随之上升。

类似困扰也出现在家长身上。“孩子为了集全卡通图案的文具,一个月花在文具上的钱就超过200元,既造成浪费,也滋生攀比心理。”让李先生更焦虑的是安全:有些文具上的小零件容易脱落,担心孩子误吞;还有些带发光装置的笔,长时间盯着看伤眼睛。

望城区小学三年级的张老师观察到,“趣味文具”成了“硬通货”,其中食物造型橡皮最为常见,“孩子们上课忍不住把玩,不仅影响听课,还会干扰周围同学”。在她看来,一旦孩子养成“文具可玩”的习惯,哪怕是普通的尺子、本子,也可能成为课堂上的“分心工具”,增加了课堂管理难度。

引导理性消费,文具“返璞归真”

针对文具“玩具化”,业内人士指出,文具的核心功能是服务学习,若偏离“实用性”轨道,一味追求“趣味化”,难免成为学习“干扰项”。唯有多方协作,引导文具回归本质,才能让孩子专注于学习,健康成长。

作为文具购买者,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理性消费观念。“提前和孩子沟通需求,优选品牌基础款,不买盲盒、异形这类容易分散注意力的产品。”有家长分享选购经验,聚焦“实用、安全、环保”三大核心,避免“跟风”“攀比”。省消保委也建议,家长可与孩子一起整理现有文具,制定采购清单,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消费。

学校引导更具说服力。张老师所在学校已通过班会、家长会,向学生和家长传递“朴素文具更利于学习”理念,明确建议“文具使用无须装饰,引导学生不攀比、不沉迷‘文具玩具’,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”。

除家校配合,监管把关同样关键。业内人士建议,需加强对“玩具化”文具的质量与安全监管,重点排查小零件脱落、发光装置有害等安全隐患,规范商家营销行为,警惕通过“拆盲盒”等形式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。

来源: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见习记者 李志

点赞 0
收藏 0
字数 0/1000
发布评论
评论信息 0 条评论